多方调查后发现,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《语文》(九年级下册)、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(五年级下册)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大学语文》中,都曾出现过“斯人”的版本。
其实,“斯”和“是”这两个字,都表示“这”的意思,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,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。
天目新闻记者在检索资料后发现,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“斯人”版本的教材。
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,发现里面赫然写着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。
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《语文》(九年级下册)的《古文三则》。这位网友告诉天目新闻记者:“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,2019年在用。”
天目新闻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(书号),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。搜索结果显示,此书出版于2019年1月。
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大学语文》教材中找到了“斯人也”的字样。
此外,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“斯人也”版本。
可能有语义学、传播学、心理学多种原因。
在身边做一个简单的调查,10个人中有九个说自己以为“斯人”是对的。为何“斯人”版更流行?这可能要从语义学、传播学、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。
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“口口相传”特性的角度,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。
他告诉记者,“是”作为“这”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,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:“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,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,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,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‘是’发成了更快、更好发音的平舌音‘斯’。”
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。
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,大家读作“斯人”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,并且生活中“斯人已逝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“斯人”这个词较为熟悉,也感觉更有“文气”,所以读作“斯人”。
小小影视:电影天堂全网VIP电影、电视剧免费观看。更多有男人喜欢的特别美女视频哦!
2023最新好看的电视剧青年大学第十三期答案最新2022 青年大学第十三季第十三期答案
2022-06-14